[611]美国前外交及国家安全高官:低估中国实力的危险(Foreign Affairs)
[602]对话:关税重锤如何激化中美经济硬脱钩(Foreign Policy)
[601]为确保对欧洲的出口畅通,中国重构铁路运输网络(The Economist)
9.[606]哈佛成了对抗特朗普的大学领导者(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0.[604]特朗普高校施压行动内幕(The New York Times)
11.[603]从乐高到诺和诺德:北欧企业成功之道(The Economist)
12.[591]重金奖励带来生育潮?——走进中国天门市的生育激励实验(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是两位前拜登政府外交及安全事务高官发表在《外交事务》上的文章。主题内容是,中国实力强大,在许多方面已经领先美国。这是中国规模所决定的。短期经济挑战不会影响中国实力的崛起。中国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一定不可以低估中国,不能盲目自信,而要认真看待中国的挑战。其唯一方法就是团结好自己的同盟和伙伴,共同对抗中国。两位官员从防务、产业链、经济等领域,对拜登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概括(和宣传),核心是,美国靠自己的产能无法对抗中国,而必须和盟友建立一个联合生产、共享创新、供应链整合的国防工业体系;美国要和这些国家“双向输出”——输出技术、提供投资、开放市场。文章强调,美国必须和这些国家构建共同市场,“小院高墙”,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御中国。作者还提议要搞一个经济版的北约(“经济版第五条”):任何一国遭到中国经济施压,其他几个国家就联合反制。(作者也列出了美国最核心的小伙伴——五眼、欧盟、印度、日韩、墨西哥)。最后,文章批评特朗普,指出特朗普的政策是建立在对美国实力高估、对中国实力低估的基础上的,在严重破坏过去几十年来的盟友关系——一些国家已经不惜代价考虑向中国靠拢。
点评:1)文章所述的,不仅代表拜登政府的看法,而且非常代表美国决策精英的看法。中国人讨论的,有长期规划,有打法、狡猾精明的“美国”,就是这一个美国。2)这个“美国”只是一帮精英,他们是职业官僚、智库和校园知识分子。他们没办法左右民间政治,只能尝试影响政客;3) 这个长文恐怕很难影响特朗普政府,也不是为了影响特朗普政府,而是在精英圈凝聚共识。实际上,文章表达的已经是共识;4)由于接近美国的共识,因此从中长期看,具有可执行性,有可能落地。5)这些决策精英就跟古代的谋士一样,他们不能左右政治,最怕的是民粹主义抬头打乱了阵局。显而易见,对他们来说,特朗普是最大的干扰,影响了美国中长期的行动计划;6)但特朗普又是有贡献的:精英往往不接地气。特朗普帮他们搞明白并某些特定的程度接受了美国的政治现实:一定要考虑选民的利益;7)因此,精英推出的修改版的“新美国秩序”,一定会融入“美国优先”的元素。
这些美国决策精英把他们针对中国的策略都清楚罗列,变成了明牌,对中国自然就有启示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中长期的打算。“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掺沙子、挖墙脚,行美国所要行但可能暂不能行之事,与这些国家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联合扩大产能,构建共同市场和供应链,瓦解美国与他们的合作基础。
LL)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曾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
学助理教授,同时担任外交关系协会中国战略项目主任。他在拜登政府时期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副高级主任。
大国竞争需要冷静客观的实力评估,但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却总在极端之间摇摆。数十年来,美国目睹中国经济快速地增长、主导国际贸易、地理政治学野心膨胀,一度担忧这个战略分心、政治瘫痪的国家会被中国超越——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别是新冠疫情高峰期间,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个时刻已经到来……
这篇报道探讨了中美贸易战之下,中国如果以抛售美债作为反制,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详细的细节内容包括:1)为什么中国抛售美债(的潜在可能)一事如此重要;2)一些基础信息;3)中国抛售美债可能引发的后果;4)此举会怎么样影响美国的房贷利率;5)中国自己会面临什么。基本观点: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债是一个伤害巨大的武器,如果大举抛售的话,将两败俱伤,招致美国强烈报复,并引发全球性的金融系统动荡及危机。文章最后点出,中国最好的策略(同时也是美国面临的风险)其实就是逐步减持——无声无息,但影响很大(而且各国都已经打算这么做)。其次,中国真正的武器并非真的抛售,而是通过庞大的美债持仓所制造的不确定性——各方始终会担忧中国大举抛售的风险。但达摩克利斯之剑最有震慑力的时候是悬着,而不是落下。
能导致这个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抛售美债,进而推高数百万美国民众的房贷利率。
尽管部分专家觉得这种极端情况不太有几率发生,但中国政府已誓言将对特朗普政府的加税措施“奉陪到底”。北京确
实握有一件危险武器:其持有的超过7,600亿美元美国国债可能成为反击手段。
这篇深度报道指出美国硅谷的军用无人机企业/行业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中国制造”的深度依赖,并由此影响到美国整个防务体系,实质上形成了战略掣肘:1)中国占据全球商用无人机近90%市场,掌控机身、电池、无线电等核心部件生产能力,美国本土企业很难绕开中国的技术生态;2)五角大楼搞出一个“蓝名单”审核机制,希望排除中国供应链,但即使标榜“去中国化”的军用无人机仍存在隐蔽的供应链漏洞,多家承包商因中国部件遭到停用;3)中国政府通过出口管制和技术制裁主动施压,直接切断了美国头部企业的核心部件供应,迫使涉及的硅谷企业立即陷入产能危机;4)大疆在美国市场持续、广泛的渗透,使得美国本土对大疆形成了深度依赖,难以建立替代性供应链。美国人认为,不完全在美国排除大疆,美国本土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但美国又离不开大疆,陷入两难。
点评:中国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不仅形成了军事上的非对称优势,实际上已经对美国形成了“卡脖子”效应。
五角大楼高层正要求采购数千架无人机,为太平洋地区潜在冲突做准备。但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焦灼的事态升级,一个棘手现实浮出水面:硅谷无人机企业对中国零部件依赖已深入骨髓。
就在Mach工业公司发布新型军用攻击无人机“毒蛇”(Viper)宣传视频次日,首席执行官伊桑·桑顿(Ethan Thornton)便陷入困境。
这段被桑顿冠以“用事实说话”标题社会化媒体的视频中,有眼尖观众发现其无人机引擎与某中国厂商产品惊人相似。桑顿曾坚持称公司产品绝不使用中国零部件,但此刻防务科技巨头Anduril首席执行官帕尔默·卢基(Palme
英文新闻网站对美国副总统JD·万斯的访谈文字。要再次强调,JD·万斯是特朗普政府、整个MAGA、保守派、共和党阵营里最有效的沟通者。主要观点包括:1)告诫欧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移民问题,要听老百姓的话,限制移民,不要倒行逆施;二是要分担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不要都依赖美国。2)强调自己是欧洲的朋友,热爱欧洲。美国文化来自欧洲。说这些都是出于朋友情谊,不是指手画脚。3)欢迎欧洲更加独立,不要对美国惟命是从。“当年伊拉克战争你们反对我们就好了”。4)美国有很大的可能性和英国达成贸易协定。美英有特殊关系。5)要求与欧洲大陆各国实现贸易平衡。特别批评德国,说德国依赖美国市场,却对美国产品进入德国设置壁垒。6)提高关税、打贸易战的目标:减少美国的总体贸易逆差,目的:实现产业回流,保护美国制造商和工人的利益,保证供应链安全。7)称绝不能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动摇长期战略。但会在市场波动下动态调整。
《UnHerd》(非主流之声)与JD·万斯副总统的深度访谈(这是他就任副总统后首次接受欧洲媒体专访)周一登上英美欧各大媒体头条。有关美英可能达成贸易协议的消息推动富时指数(FTSE)上涨,并获英国斯塔默政
府积极回应。现完整刊发此次访谈文字实录,内容仅做必要编辑以确保行文清晰。
副总统,请允许我从今日头条新闻切入。你想必注意到泽连斯基总统最近的言论,他说你“在某一些程度上为普京的行为辩护”。你对此作何回应?基辅政府以这种方式与特朗
本文是《外交政策》杂志副主编Cameron Abadi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dam Tooze的深度对谈节选。两位观察者指出,特朗普政府以毁灭性关税打击中美核心贸易纽带,其远超常规的税率设计,其实就是在强行切割两国的经济联系,造成“硬脱钩”——这是对拜登时期(受欧洲影响的)带有调和属性的“去风险”战略的完全背离。两人探讨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历史逻辑演变、特朗普关税背后的政策考量(及荒诞之处)、特朗普对政治的权力运用及其长期代价,以及贸易战对全球贸易体系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对话不算太长,推荐阅读。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实施“解禁日”(Liberation Day)关税以来,美国接连经历股市暴跌、债市、经济衰退预测铺天盖地、各类灾难性前景研判,随后又突然改变政策转向,金融市场获得短
暂喘息。最终留下的,是一场与中国的全面贸易战,以及全球经济新秩序的雏形。
的权力观给我们大家带来哪些启示?他是否最终想让美国经济走上“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ze)在合作播客《数字与图兹》(Ones and Tooze)中对谈的部分内容节选,经编辑整理后呈现……
这是一则长篇报道,介绍中国为保障对欧出口安全重构跨国铁路运输网络的地缘战略布局。1)中国启动了绕开俄罗斯的中吉乌铁路项目,旨在避免因俄乌冲突导致的运输风险及西方制裁影响,同时降低对传统北方线)新路线通过“中间走廊”连接中亚与欧洲,虽缩短地理距离,但也面临跨境转运效率、里海运力不足等挑战,需要多国协同升级基础设施;3)红海航运危机促使中国加速运输多元化,铁路成为海运之外的战略备选方案;4)中国和欧洲在绕开俄罗斯运输通道建设上存在共识,但双方对俄罗斯的战略有巨大分歧——欧洲视俄罗斯为安全威胁,中国则强调与俄罗斯的政治盟友关系。5)中国一方面构建这条新的路线,一方面也非常注意维护和俄罗斯的关系。小结:运输路线的重构,折射了中国在维护经贸利益与平衡大国关系间的复杂权衡。
去年12月,一条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条经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将绕开俄罗斯,把中国与欧洲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若特朗普总统升级的贸易战挤压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已超过对美出口),这条铁路对中国将更重要。从乌克兰到红海的危机已对中国全球相互连通基建计划的核心部分造成冲击,正迫使中国重新规划贸
这条新铁路线月俄乌冲突爆发后,建设决心才真正坚定。此前,中国通往欧洲的铁路主干线需向北经俄罗斯境内,通常取道哈萨克斯坦……
本文旨在展开分析特朗普政府政策对美元主导地位的潜在冲击。1)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与决策随意性,已经大大动摇了投资者信心,打破了美元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市场逻辑,导致美债遭到抛售、美元汇率走弱;2)特朗普政府内部有主动削弱美元霸权地位的声音,引起投资人的担忧。此外,还有美国将美元霸权武器化、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叠加美债收益率攀升形成的恶性循环。3)这些都使得机构投资人加速多元化,减少美元储备,提升黄金及非美货币配置;3)但欧元、人民币受限于市场深度与制度缺陷,一时难以成为美元的替代选项。4)中国虽没有开放货币体系,但中国人民银行与多国央行建立的货币互换协议及创建的跨境支付系统,可以削弱美元在美国境外的支配力,为各国提供替代选择;5)文章认为,如果美元主导地位持续弱化,可能引发碎片化的货币集团、贸易壁垒丛生、效率低下的全球经济格局,虽不理想,但可能正是未来的图景。
股市下跌,收益率下行,美元走强。在现代金融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当市场陷入恐慌,美国上市公司、
政府债券与美元价值之间便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关联。但如今,这种关系已不复存在。
过去一个月来,受美国大幅加征一定的关税影响,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动荡。以2008年和2020年股市暴跌时期为例,当时美元均呈现涨势。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恐慌时会涌向美国国债避险,从而推高美元汇率。但今天的情形截然不同:投资者正在抛售美债。过去一个月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价格下降时收益率上升)已从4.2%攀升至4.5%的高位。
这篇报告由研究机构Morningstar发布,回顾过去一个半世纪美国股市经历的19次重大调整,从1871年至今的市场数据中梳理典型的熊市案例,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市场下跌的触发因素、维持的时间及复苏路径,总结具有延续性的投资启示,帮助为当前的市场环境提供历史语境及参照框架。
近期,美国股市大幅度波动,徘徊在熊市边缘。华尔街各大机构纷纷上调2025年经济衰退的预测概率。回顾最近一次熊市——2021年12月因俄乌
冲突、高通胀和供应链短缺引发的市场下跌,美股用了18个月才实现全面复苏……
特朗普政府正在通过几近无序扩张的政治权力,重构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校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战线,哈佛大学自认为有底气,一下冲在了最前面,成为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1)哈佛拒绝接受联邦政府提出的意识形态审查、敢干预招生监管、数据共享等干预性要求,认为这是侵犯学术自由根基;2)白宫威胁制裁,包括削减研究拨款、取消免税资格等。(后续,还有暂停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等大杀器);3)哥大、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院校联合声援,形成学术共同体抵抗阵线。(捐赠者也纷纷捐款,希望在财务上支持哈佛)。点评:特朗普除了在长期资金市场上遭遇挫折,撤回了一部分的关税,但基本上还是横扫的状态,但也遇到两个“钉子户”,一个美联储,一个哈佛大学,一时成为抵抗力量的希望,美联储代表美国的法治和自由经济秩序;哈佛代表学术和思想自由。且看他们还能支持多久。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全面文化改革要求。如今,这所名校正在寻求其他顶尖院校的声援。
美历史最悠久、财力最雄厚的学府犯下了重大判断失误,即将为对抗特朗普付出代价。
美国总统与这所美国最具标志性大学之间的冲突刚一开始就迅速升级。周二,特朗普威胁要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这一举措对哈佛财政的打击将远超周一晚间白宫宣布的22.6亿美元联
邦拨款削减——此前哈佛校长明确说不会屈服于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广泛要求……
特朗普政府正以打击校园“反犹主义”为名,对美国校园实施高压打击,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清洗运动,意在通过政治手段改变美国精英教育体系意识形态结构。1)白宫成立了不透明的“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以暂停联邦科研经费为筹码,迫使高校调整各种涉及中东、多元化及左翼意识形态的项目及政策;2)通过非正式渠道,绕过审查流程,对哥伦比亚、哈佛等最顶尖的学府实施“杀鸡儆猴”式制裁;3)最初的议题是“反犹”,很快以此为切入点,扩展到对跨性别权益、学术自由等领域的全面干预;4)美国高等院校风声鹤唳,认为这是麦卡锡主义以来对校园自由最严重的威胁;5)保守派战略家在推动“世代级”改革计划,试图从长期根本扭转大学政治倾向,掌握过去几十年旁落左翼/自由派的意识形态阵地。
点评:最为滑稽的是校园清洗的切入点:打击“反犹”。第一,只要批评以色列的政策,就是“反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扩大化只会增加真正的反犹主义,因为人们觉得以色列/有胎儿你操弄了这一切;第二,以“反犹”名义推行文化清洗的却是保守派/民粹右翼,而他们才是美国社会深藏的真正反犹主义者。自从马斯克接管X并将其变成右翼舆论阵地后,X上尽是反犹言论。而马斯克本人也有许多贡献。第三,被打击的精英校园及,实际上才是犹太人的重镇。美国七成犹太人支持;象牙塔里有不成比例的犹太人;因“反犹”而遭到打击的哈佛校长本人就是犹太人。所谓保护犹太人只是个幌子,右翼躲在这个幌子之下,动用政治手段,对左翼进行打击及夺权。
一个令人震惊的提议:如果政府直接取消承诺给哈佛大学的近90亿美元拨款会怎样?
哥伦比亚大学达成协议。现在,白宫又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富有的大学。
知情人士称,特朗普随口问道:“如果我们永远不付钱会怎样?那不是很酷吗?”……
欧洲许多最出色的跨国企业都来自少数几个北欧国家:丹麦、瑞典、芬兰。甚至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也孵化了很多创业企业(例如网约车公司Bolt)。本文载于《经济学人》,旨在剖析北欧企业的成功要素。总结一下,主要以下几条:1)创业精神及外向型商业基因,与历史传统/文化基因、本土市场狭小(倒逼)、社会保障体系兜底等有关,创业者敢于冒险创新;2)北欧企业高度拥抱技术创新;3)政府通过低税率、灵活用工政策、数字化改革等打造优质营商环境;4)企业多为商业世家及长期股东控股,保障了企业长期主义战略定力及稳定的治理;5)适应性能力强活下去的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能灵活适应的”。以上特质共同构筑了北欧商业模式的独特竞争力。
在哥本哈根“卡尔别墅”一楼的餐厅里,宾客可以欣赏到点缀着古典雕塑的迷人花园。这座新艺术风格宅邸由嘉士伯创始人之子卡尔·雅各布森(Carl Jacobsen)于1892年建造。如今这栋建筑被用作会议场所,而嘉士伯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啤酒集团之一。现任首席执行官雅各布·阿鲁普-安德森(Jacob Aarup-Andersen)坦言,公司的成功折射出丹麦公司发展的独特现象
射出丹麦公司发展的独特现象。就在昨晚的餐叙中,还有人向他请教:为何如此小的国家能孕育这么多大型企业?
如何刺激生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除了撒哈拉以南的国家以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生育率下降,跌落到人口替代率以上的水平。东亚更是首当其冲,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尤其严重。本文是针对湖北天门市的一则报道,该地对年轻家庭推行的所谓生育激励实验——对新生儿提供的非常慷慨的财务补贴计划(包括现金补贴和购房补贴)。当地的出生率也大幅度提高(增长率达到17%),引起了国际关注。但对于生育率是不是真的或完全有重金鼓励,也有分歧。
高额现金补贴,二孩家庭最高可获约1.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万元),三孩家庭补贴高达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6万元)。全年新生儿数量随之激增17%。
当地政府将天门视为生育激励政策的成功典范,希望将其经验推广至全国。但新生儿增长是否真与高额补贴直接
相关仍存疑问。部分受访女性表示,补贴金额并非其考虑是不是生育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