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来学习。”原本寂静无人的赛道,已成为巨头们贴身肉搏的地盘——据7月19日《北京日报》报道,最近,诸多知名短视频平台和企业纷纷布局“泛知识”短视频领域。随着网络视频流量红利见顶,监管政策逐渐趋严,观众们的兴趣点正从“猎奇”向“干货”转变,平台间“泛知识”内容的博弈也渐趋白热化。
多家网络站点平台争相挤上“泛知识”短视频赛道,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娱乐内容较多的短视频,已让慢慢的变多的网友审美疲劳,一些娱乐类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已慢慢的出现下滑;另一方面,政府层面的监管日趋严格,譬如之前大行其道的“吃播”等短视频,已在监管之下逐渐销声匿迹,短视频平台亟须培育新的用户增长点。
相比娱乐类短视频,“泛知识”类短视频的风格相对严肃,内容则以传播和教授各领域、各专业的知识为主,不仅更有价值感、新鲜感,而且所面对的监管也相对宽松,有些甚至能获得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实际上,一些“泛知识”类短视频已经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走红。相比纯粹的娱乐、带货等,类似的短视频无疑有着更积极、显著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应该正视的是,“泛知识”类短视频赛道日益热闹的同时,其短板也不容忽视。比如,内容同质化严重,同一话题,不同的短视频博主出镜,讲的却是完全一样的内容,很多博主实际上只是内容的“搬运工”、抄袭者,真正能启发受众思考的原创、精品内容并不多。再如,在吸粉、引流、盈利的压力下,不少“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粗制滥造、跟风等现象,有些甚至走向了缺乏科学依据的猎奇。这与用户的期待有较大落差,而若无法真正吸引到用户,相关博主、平台也难以迎得可持续发展。这类内容产品若无法深耕有价值的内容,那么无论采用会员模式、广告模式还是其他增值模式,恐怕都很难实现良性循环。
时下,“泛知识”类短视频正迎来春天,但能否抓住机遇,在收获掌声和鲜花的同时,得到“牛奶和面包”,还需打个问号。说到底,大众文化的场域里,优秀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王道,用内容的含金量说话,产品本身才能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期待更多短视频平台和博主们能明白这一个道理,让这股刚刮起不久的“知识风”一直刮下去。这对我们的知识普及、人口素养乃至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