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工匠。今日之无锡,不仅是孕育劳模工匠、技能人才的沃土,更是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高地。
寻访匠人、致敬匠心、传承匠技、牢铸匠魂今天是首个“无锡工匠日”,首批评选出的10名“无锡大工匠”和25名“无锡工匠”,见证着“名城”与“名匠”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们,把时光打磨成高光,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他们,激励着全市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无锡的高水平发展增添底气和后劲。
走进无锡贝斯特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各自岗位前忙碌着,有的加工零件,有的在搞测量,一切工作紧张有序。研究图纸、产品调试、改进工艺生产“小零件”的车间里,却走出了今年最年轻的“无锡大工匠”宋树新。
专注零部件领域,拓展个人的“业务边界”,是“80后”宋树新的“工匠成才心得”。2007年,他抱着“到技术导向型企业学本事”的心态入职,从工程技术部技术员干起,由飞机零部件研究至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再到投身新能源零部件领域,不断切换“细分赛道”的宋树新现担任公司工程技术部长,主导阀体、涡旋盘、控制器壳体等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工作。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机械加工理论知识,他不断突破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和效率,带领团队完成机器换人、自动线工艺布局等重点项目,技术革新方面获实用新型专利10项。作为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宋树新培养出8名工艺技术人员和12名新产品研究开发人员,为产业和公司的持续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谈及家庭,他的脸上浮现出腼腆的笑。他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公司正好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并实现“儿女双全”。“我每天的下班时间较晚,来不及接孩子放学。爱人目前在新吴区工作,每天需要开车20多公里接女儿放学,她的辛苦指数比我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宋树新所从事的零部件领域竞争非常激烈,为提高综合竞争力,各家企业正持续追求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和效率。作为“无锡大工匠”,宋树新却对“慢”这个字眼格外看重。他说,在快节奏的行业发展中,融入慢节奏的沉淀思考,一丝不苟把每一个零部件做扎实,徐疾有致,其实才是高效的“快”。
出生于1988年的李鑫鑫,是今年“无锡工匠”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从设备维护“零基础小白”到“善治未病”的省特级技师,需要走过多远的技术精进之路?李鑫鑫用行动给出了回答:15年。作为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设备部机械维护班长,他深入钻研设备维修工作,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在设备优化改进、创新、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年创效超百万元。
“再难,也要走自主化之路。”李鑫鑫说,过去,很多重点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由厂家进行,厂家技术人员在关键技术上相对保守,企业不仅需给付高额维护费用,维修周期也没办法得到保证。李鑫鑫通过对液压图纸的分析比对,找出设计缺陷,对液压系统来进行优化改造,加装加卸载阀块、蓄能器及压力传感器,成功根治了由温度问题引起的液压系统故障。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工匠成长成才的黄金年代。李鑫鑫坦言,正是多岗位锻炼,让他成为设备基础保养领域的行家。2012年,他担任锻造维护站的机械组班长,2017年,叶片维护站遇到诸多设备难题,他“临危受命”来到叶片维护站担任机械组班长。就在去年,两个维修站合并,他正式成为公司内整个机械维护组的班长。“十余年的组长工作经历中,设备修复后的成就感常有,通宵工作后的力竭感也常有。”李鑫鑫说,作为设备维护工作者,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不间断地回答设备提出的“考题”。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鑫鑫在采访中反复提及这句话,他认为自身加速成长的秘诀,在于整个设备维护团队成熟的“传帮带”体系。他是从前辈带队的设备维护“特种部队”中成长起来的。“获评首批无锡工匠,我感觉接过接力棒,培育好新工匠的责任在肩。”他把丰富的设备维护经验对新人倾囊相授,“只要新人想学,我就乐意教!让更多无锡工匠在我们设备组涌现。”
涂杰的时间,有一半“不属于自身个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要在全国各地出差,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从基层设计人员慢慢成长为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所所长,已获得3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的涂杰是行业内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模范。
类似于装修行业的“整包”概念,涂杰为公司可以提供机械设备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服务。“这个设备由谁提供?布局图请快发给我看一下。”采访过程中,一位客户的紧急电话让气氛紧张了起来。“一个新工艺的调整,可能会带来整个方案的推倒重来。”他解释道,“我的行业是非标准化的,客户主要是汽车厂商,不同车企需要打造不同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作为设计师,我需要日日有新意,创新理念融入了我的血脉。”
“刚入职那会儿,看到由我参与设计产线的车辆时,我都会指给孩子看。”涂杰笑着说,“现在不会了,因为马路上超9成的车辆,都由我们团队参与设计过产线。”涂杰和小组成员研发出的郑州宇通全承载输送系统,开辟了大型客车自动化生产的先河。目前,他所在团队共取得发明专利118项、新型实用专利561项,帮助所在企业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企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企业等荣誉。
涂杰最大的希望,是能在设计的产线上实现重要零部件全国产化,目前该占比已超9成。“国产化前一个总装车间的造价至少2亿至3亿元。我们参与设计、提高国产化率后,能为企业节省一半成本。”
涂杰所在的设计团队现有100余人,其中“80后”“90后”是绝对主力。“在一个重视工匠精神的城市,我们行业的自信不只源于产业基础、技术沉淀,也来自于深厚的人才储备。”他说,慢慢的变多的工匠“后浪”正奔涌而来。
那些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对郭保党而言习以为常。比如,如何听电动车行驶时的声音辨别故障位置?如何在16分37秒内将一辆电动车拆成180多个零部件,再用29分26秒“复原”,全程“零失误”?
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条自动化产线开足马力运转,一个个零部件,经过投料、车架主体部装、轮装、刹车线多道工序后,一辆崭新的电动车成功下线。坐镇车间指挥的,正是该公司电动车研究院工艺部部长郭保党。从山东蓝翔技校毕业生成长为“无锡工匠”,从电动车装配一线工人到我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987年出生的他,用成长轨迹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自动化背景下,花费一个小时,拆装一辆电动车,是否还有意义?“传统手艺不能丢。”郭保党说,“即使在自动化背景下,也会存在严重故障排查和技术改进的需要。不管哪道工序,都是考验反应力和对整车的熟悉程度。”为了研究一款产品的构造,他曾利用午休时间练足50次拆装,做到“心中有本说明书”。
郭保党2003年9月分配来到无锡工作,同批次的20多位同学,只有他在行业内坚持到现在。公司同事说,小郭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拧劲儿”,光是练习拆装整车这件“小事”,他就要追求极致,在全国自行车、电瓶车装配技能竞赛中斩获拆装车速度、装配质量综合第一才肯“罢休”。
“我的成长离不开城市和企业的培养,能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更多的青年职工,帮他们快速成长,是我最好的报答。”近五年,他所领办的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60次,培养高技能人才290人,所带徒弟中有三人入围锡山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瓶车装配技能竞赛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