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2020年,李嘉诚基金会捐款1亿元港币用于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世界华人首富以来,李嘉诚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2020年2月6日,李嘉诚凭借294亿美元的身家位列“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单”第二位。李兆基以304亿美元(约2371亿港元)的身家登顶香港首富,较排名第二位的李嘉诚高出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虽然李嘉诚让出了香港首富的宝座,但是李嘉诚曾经的成绩仍然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其成功之道永远可以让我们研究和借鉴。事实上,不管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如今的高科技产业或互联网公司,有些管理之道都是相同的。譬如一个企业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来管理这些人才等。
一个家族企业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用人问题上一定要采取开放政策,不同时期、不一样的行业使用不相同的人才。“造物之前先造人才”,这是许多企业家的共识。李嘉诚深谙此理,始终以广纳人才作为自己的经商方略,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确保其团队的强大整合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超人之术”外,述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长江塑胶厂初创时,发展格外艰难,李嘉诚和员工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创业之初,他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李嘉城打工不过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除了日常开销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多少积蓄。勤俭节约是李嘉诚从小养成的习惯,他从未奢侈过一回,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服也没有一件可以称为高档的。经过一番努力,他总算凑到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很大部分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交往中,李嘉诚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各位明白他为人诚实稳重,因而都乐意资助他创业。
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死人,工业用房房租自然更高,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了,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先建起厂子来再说。这间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基本上没有一扇是完好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得到处都是。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正式成立。
长江塑胶厂创立后,李嘉诚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由于交通不便,他每天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士,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步行。他个性温和沉稳、不急不躁,走起路来却脚下生风。由于时间太紧了,又要省计程车的钱,又要讲究效率,只好疾步如飞,这都是让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忙完白天,到了万籁俱寂的晚上,李嘉诚仍有于不完的事情。他要算账,整理客户资料,规划商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挖掘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塑胶厂要生存发展,就不能不求新求变。
有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塑胶杂志,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商机。他发现这份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制造出质量优良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他立即着手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发现香港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他的头脑,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跟这个外国厂家系购买。然而,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而向外国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十分昂贵。但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实在令李嘉诚心动,因此,他果断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反复试制,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产出了新产品。这在常人看来直是奇迹。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投入心力去尝试,也许会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简单得多。李嘉诚采用自力更生的方法,自主研究、自行制造,不仅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时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活力。
当时,外国最新的塑胶杂志,香港看的人并不多。李嘉诚有较深厚的英语功底,他学、他看,并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当然很好,但这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若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李嘉诚这样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还使他对全厂所有的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匸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样品产出后,李嘉诚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后,李嘉诚实在忙不过来,于是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招聘了更多的生产工人,也吸纳到许多像李嘉诚自己一样能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才。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正是李嘉诚所需要的人才,他们二人对长江塑胶厂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为之付出。20世纪50年代初,盛颂声、周千和就开始追随李嘉诚左右。盛颂声思维活跃、聪明灵活,主抓生产;周干和性格沉稳、严谨认真,负责打理财务。李嘉诚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他们二人的贡献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他们,便没有发展如此迅速的长实集团。
盛、周二人多年来和李嘉诚患难与共,彼此间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在人品还是能力方面,李嘉诚对他们都是十二分的信任。1980年,盛颂声担任长实的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周千和在李嘉诚的提拔下,成为长实的董事、副总经理。有的人觉得,李嘉诚这样做是为了给两位老臣一些精神安慰。其实,身居要职的盛颂声、周千和二人身上的担子并不轻,长实的地产业务由盛颂声负责,股票买卖由周千和负责。这两项业务能够说是长实集团的命脉,如果他们没什么能力,李嘉诚绝对不会将他们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他们二人是长实集团劳苦功高的无勋功臣。
李嘉诚是一个重感情的商人,这对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创业是艰难的,假如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如何让员工与自己达成这种共识呢?毫无疑间,只有对员工投以感情。李嘉诚一向宁亏自己,也不亏员工。长实的发展有起有落,却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以身作则是李嘉诚在员工面前树立的最好形象,也正因为他的以身作则,使得员工愿意跟着他创业。
周千和回忆当初的创业经历时说:“那时候,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抵(值得),打工的就不抵。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他把我们当自家人。”
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实成功的原因时说:“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事业有成之后,李先生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做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工作是一个企业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诚一贯的准则。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实者都以恩相报。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李嘉诚曾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觉得自身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了长实。李嘉诚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亲自为他饯行,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为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过:“假如今日没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衬你,乐意跟着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处世哲学。”李嘉诚说得很实在,事实也是如此。(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李嘉诚传》)